作者:重庆中国青年旅行社
发布时间:2017-07-19
点击:1058
曾经有一句话说“不到喀什,就不算到新疆”。重庆旅行社带大家走进大西北,游览祖国的西域。今天介绍的是新疆的“边城”——喀什。
新疆喀什,全称为“喀什噶尔”,古称“疏勒”,曾是西域三十六国之一,“安西四镇”之一。是我国最西边的城市,喀什一直是新疆南部的第一大城,是古代丝绸之路北、中、南线的西端总交汇处,古代四大文明的交汇点,是中西交通枢纽和商品集散地。
喀什古城位于喀什市中心,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的生土建筑群之一,也是我国目前唯一保存下来的具有典型古西域特色的传统历史街区,有着2100多年的历史,是新疆首座历史文化名城,素有“喀什的灵魂”之称。
(香妃墓)
公元前128年,从大月氏返回的西汉特使张骞来到了喀什(当时称为疏勒国)。
他惊奇地发现,当时的疏勒城居然同中原的城镇一样,有着繁华的街道和店铺。
张骞的见闻被写进了《汉书•西域传》。
从汉朝的“疏勒国”,到唐朝的“伽师城”,再到宋元的“喀什噶尔”,喀什成为丝绸之路上最美丽最繁华,最具诗意和传奇色彩的城市。
喀什最有代表的就是闻名于世的喀什噶尔古城(简称喀什古城)。喀什古城面积为8.36平方公里,有居民22万人,占喀什市区总人口的近一半。
我国内地许多古城池与建筑讲究中轴对称,街区规范整齐。然而喀什古城格局和建筑群布局,却无中轴线,它讲究的是灵活多变,自然美观。
巴扎(集市),是喀什古城的灵魂所在,让古城充满生机的正是巴扎的手工艺者。
整个古城以艾提尕大清真寺为中心向外作放射状扩展,街巷蜿蜒而行,曲径通幽,陌生人进入往往如入迷宫。
在这样的老街上,会强烈感受到历史是一条流淌的河,流传千年的工具、技艺和匠人精神通过这些手工业者,代代相传,他们就是一部活着的历史。
喀什人喜欢喝茶的传统源远流长,就像喀什古城。
老茶馆中客人不断的另一个原因,或许是因为价格依旧便宜。
对于当地人来说,或许喝茶只是个借口,跟老朋友相会才是真目的。
很多老人,多少年来都保持这样的习惯,晨间礼拜结束后,直接到茶馆中跟老朋友聚会……
在喀什古城,很多街巷都是按行业自发形成的手工作坊和产销市场划分。经营手工作坊的有的是兄弟,有的是祖孙。
他们保持着最原始的手工制作方式,门口随意堆放的木雕、铜器和铁皮呈现出极其绚烂的西域装饰风格,有着繁杂的雕花图案,而这些,基本都是市民的日常生活用品。
如首饰巴扎、铁器巴扎等,以其行业为名的街巷如喀赞其亚贝希(铁锅匠)、博热其巷(苇席匠)、塔哈其巷(麻袋匠)、吐马克巷(帽子巴扎)、巴格其巷(园艺巷)、阔孜其亚贝希巷(制陶匠)等等。
在清晨走进喀什古城,能隐约听见铿锵有力的金属撞击声,看见忽明忽暗的火光,那是晨起的铁匠在生火开工。
喀什的土陶,虽朴拙却不失精美,无论从器形到烧制、功用,都透着东西方文化的融汇.
土陶艺人大多继承了祖先的天分。无论器形还是花色,大多信手拈来,并没有什么事先的设计。
据说,有位老奶奶烧制的土陶,作为永久展品,被送进了卢浮宫。
帽子巴扎的土织布机依旧嗡嗡转动,民间艺人依然在街头弹唱。
花盆巴扎的手艺人用自己的方式将很多古老手艺也留了下来,在每一个用心打造的物件上留下自己的痕迹。
在2010年之前,喀什古城内人口密度及建筑密度非常大,居民房屋多为土木、砖木结构,基本不具备抗震条件,公共基础设施基本没有,百姓生活不便。
“污水靠蒸发,垃圾靠风刮,水管墙上挂,解手房顶爬”,曾是喀什古城居民生活的真实写照。
2010年,国家正式启动了喀什古城改造项目。
改造后的古城很好地保留了当地少数民族的建筑艺术,传承了当地的民俗文化。
千年古城再次焕发出青春活力。
走在喀什古城的街巷里,人们生活依旧。
巷道两边是一户户维吾尔民居。
民居屋舍很有特点,一般人家都在有限的平面上,盖起两到三层土木结构的小楼,有的向下延伸,建成地下室。
人们的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,水电煤气上下水一应俱全,还都是暗管……
客厅、居室皆由木质扶梯、楼梯连结,家家都有晾台,位于平面屋顶。
每户都有不大的庭院,用于养花或置放盆景。
盆景、鲜花与建筑物廊柱、木雕、挑檐上的各色花饰交相辉映,错落有致,幽静清新。
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经过考察后认为,喀什古城区危旧房改造对地震等灾害有前瞻性的预防措施,改造后保留了原有的建筑特征,保护了居民的传统生活习惯,其经验值得推广。
推荐阅读:
下一篇: 菽庄花园 鹭江夜色——遇到最美的鼓浪屿